魂系忠华山
文章来源:本站


纪念南京地质学校建校七十周年征文:

        格尔木南二十千米处,有一座海拔四千三百米的山峰,它是昆仑山的支脉,山上植被稀少,岩石风化严重。1956年4月国测一大队勘测队员攀登该峰插上红白测旗,选定为国家一等三角控制点取名为“格尔木南山”。


        5月初的一天,担任造标组长的杨忠华,天刚蒙蒙亮便背着仪器、大衣,带领一名工人去格尔木南山测量放线。由于前天全组人员出外执行任务,不料帐篷里钻进了小偷,盗走一袋面粉和一双白球鞋。今天不敢再设空城计,安排助手和另外3名工人在营地加工测量“觇标”预制混凝土标石。他俩在上山的路上边走边滑,滑倒就爬。当到达测旗时,已是夕阳西下。山高风大,放线十分困难,完成任务天色已晚,为了仪器的安全和第二天的正常工作,他把大衣留下,让工人找个避风的地方看管仪器,孤身一人借助月光下山。


        第二天,当这位工人返回营地,发现组长还没有归来,个个心急火燎。这回哪怕帐篷里的东西全被偷光,也要找回组长,于是全组出动。拿着望远镜,挥舞测旗,吹着哨子,朝天鸣枪,漫山遍野地寻找。不停地呼喊着他的名字:“杨-忠-华,杨-忠-华”的喊声在山谷间回荡,就是听不到他的回应,见不到他的身影。晚上燃起篝火,为组长回来照明。助手顾争英不顾疲劳,连夜向队部驻地格尔木赶去。实在走不动就在戈壁滩上爬行,当见到范善德大队长时已讲不出话来了。范队长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另外一幕,“4月份我们一名勘测队员,就在这座山踏勘选点时,踩上风化石摔坏了腿”。听完汇报,队长立刻决定,由杨忠华的老战友,我们的分队长虞乐南,挂帅成立一个抢救小组。并通过绑在板凳上的手摇收发报机(电台),向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公安局发出求援电报……


        一个庞大的救援小组很快出发了,他们带上食品、背着药箱、扛着担架(行军床)及足够的白布(以防不测),在格尔木南山上拉网式的搜寻。由于坡陡路滑、山高缺氧,3名营救人员累倒了。但抢救组仍不放弃,又牵来警犬扩大搜救范围。连找两天,他们终于在一个比高30多米悬崖下的凹坑里发现了杨忠华,挂在胸前的牛皮测量资料包、望远镜完好无损。他用内衣的一角包扎了受伤的头部,静静地坐在那里,好像劳累过度需要好好地休息。是的,他太累了,谁能忍心打扰他呢?医务人员走过去,摸摸他的手臂,翻看他的眼皮之后,摇摇头。这时候分队长悲痛欲绝,扑过去将他紧紧地抱在怀里,放声痛哭起来。多么希望亲爱的战友,睁开眼睛,哪怕再说上一句话呀!“哗”的一声,在场的人都哭了起来。虞乐南当即赋诗一首寄托哀思:


并肩战斗近两年,

为国牺牲在青海,

忠华同志你安息,

大地测量我们肩!(注1)


        这位出生上海祖籍宁波,南京工学院(注2)的大学毕业生。年仅23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是在暗淡的月光下,翻错一道山梁,踩上风化石……安然地离开了人间。人们为了永远怀念在开发建设格尔木牺牲的第一人,特将格尔木南山命名为忠华山。上海市政府将他的老母亲进行了安置,为其妹妹安排了工作。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2009年9月21日国家测绘局发文追记杨忠华二等功。这是党和国家对英烈一生的肯定,同时是对开发大西北勘测战士的褒奖。如今,青藏铁路、公路都从格尔木南山口通过,车流如梭,汽笛声响,恰似在向当年的建设者和英烈致敬!


        忠华山,英雄杨忠华用鲜血铸造了一座永久性的觇标,标志着一个尖兵的品格坚毅而又刚强!


        忠华山,英雄杨忠华长眠在这里与巍巍昆仑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崇高!


        注1: 肩:杭州方言,即扛。

        注2: 即如今南京东南大学。



        作者:李叔平 1953届大地测量专业校友。


        原文载:《中国测绘报》2010.6.25. ;2009.12.19.曾获《中国石油报》“铁人杯”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