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明灯
文章来源:本站


纪念南京地质学校建校七十周年征文:

家乡美景

               

        转眼间我毕业回乡工作已经三十一年了,这三十一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很自豪能始终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三十一年也有苦有累,但在这克难奋进的过程中,有一盏明灯始终指引我砥砺前行,那就是我的母校——南京地质学校。

        在学校,我提升了科学文化素养。南京地校最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始终把学习和实践统筹安排、融汇贯通。1985年我来到南京地校地球化学探矿01班学习,时年15岁,正是求知若渴的年纪,初到金陵满是新奇,而校园学风浓浓,使我们充分汲取了地质科学的知识。地校学习四年中,各位老师都是悉心教导,比如,奚美娟老师普地课讲的生动、野外实习课带的认真;王淑芳老师化学课理论知识讲的清楚明白、实验课手把手教我们操作;金洪钦校长古生物课讲的有趣还亲自带我们到野外看剖面、找化石;万兴华书记构造地质学讲的形象,在野外实习时还把各种地质构造详细讲解让我们认知清楚。每位老师都是理论实践倾心相授,使我们既弄懂了理论知识又学会实践操作,我想这也是我们南京地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都能够迅速适应内外业各项作业的重要原因。我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到一个中型金矿工作,在十几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就我一个中专生,但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我动手能力强,尤其是在矿山基建探矿巷道掘进和开采过程中,对各类地质构造对矿体走向影响判断准确率高,迅速成为单位业务骨干,从而很快担任了地测科长、副矿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才干。


        在学校,我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南京地质学校注重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特长,学校有舞蹈队、武术队、篮球队、排球队、校报编辑部、广播站、文学社、通讯社、书法班、美术班等组织,每位同学总能找到业余学习的天地、参与其中,长才干、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在校期间,我和张国见、王帮勇、丁瑞祥、杨人牧、徐波、赵慧德、周瑾、薛大刚、蔡亚新等同学志趣相投,组织新绿诗社(后改为新绿文学社),田世桢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悉心指导,给我们开讲座、改作品,校团委书记于长友老师给我们协调活动场所,联系校印刷厂印刷每期刊物,帮我们把关每项活动方案,我作为首任社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亲聆师训、亲历其程,社会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好锻炼。我从金矿副矿长转岗后,先后又担任了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委局长等基层领导职务。我小时候本来性格内向,能够在基层领导岗位上组织和推进工作得心得法、理清理顺,学校社团工作的经历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在学校,我提升了人文素质水平。南京地校是一个讲博爱、讲奉献的大家庭。入学伊始,班主任刘家驯老师就把我们每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同学们初到南京地校,正值青春期,又来自天南地北,因此,刘老师不只关心每位同学的思想动态,还关心每位同学的冷暖饮食,同时学校还安排老生对新生一对一帮带,地质105的贾共祥师兄对我一带就是三年,直至他毕业。后来尚晓春老师又当了我们班主任,他既是老师,又是兄长,和每位同学交朋友,在学习上督促我们,在生活上关心我们,对每位同学的业余爱好也总是鼓励培养,让每位同学都能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总之,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每位老师、每位员工都是博爱奉献、悉心浇灌,这种氛围在我毕业后始终影响着我,让我在每个岗位上都自爱、爱人、奉献、助人,尤其目前我作为副县长服务家乡父老,虽然官小,但从不敢觉得位轻,奉献自己的最大力量,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总是认认真真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转眼已是知天命之年,我将一如既往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因为我的母校如一盏明灯,永远亮在我心中,指引我前行。

   

  


作者:王冲,化探8501班校友。《新绿诗刊》为作者珍藏,响应纪念建校七十周年征文活动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