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南京地校的那些事儿
文章来源:本站


纪念南京地质学校建校七十周年征文:

        1985年6月,临近中考,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我瞒着家人自作主张报考了中专。当时我就读的是海南百年名校——琼海加积中学,作为初三尖子班的学生,我们可以直升高中。与我同时申请报考中专的还有班上的另外几名同学,受到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但我们还是决然毅然的参加了中考。

        当中考成绩放榜的那天,我就知道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了。在当时有限的几个中专指标中,我一眼相中了南京地质学校,当时吸引我的是南京有长江大桥和总统府,但遗憾并有点好笑的是在学校的四年期间我都未曾去总统府走过一趟。

        我终于成为村里第一个正式走出去的大中专生。当时交通还极为不便,加上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我是经过汽车、轮船、水陆摆渡、火车等交通工具,经过几天几夜的颠沛才一身汗一身灰赶到学校的。这种状况在四年中总是不停的重复上演,有一年寒假甚至是大年三十下午才回到家里。赶火车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儿,广东老乡郭金瑞(班里的体育健将,至今还是学校200米和400米跑的纪录保持者)总是发挥“飞毛腿”的作用,每次经过检票口验完票就箭一般的冲出去,抢占有利位置,然后把我们的人和行李从窗口拽上火车。30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国家的交通状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记得从2000年后我们出岛基本都是飞机侍候。

        当年一到学校就有老师告诉我,我被分配到化探8501班,还特别强调,这是学校第一个化探班,非常有前途;同时学校和老师还经常跟我们说,我们编制是干部身份,毕业了就是国家技术干部,这两点一直让我倍感自豪。

        新来的学生都要参加为期10天的军训,记得当时尚没有统一的班服队服,我穿着那年代比较流行的喇叭裤、花衣服,留着一头长发站在队伍第一排显得格外耀眼,不知是否这个原因多少影响了我们班的和谐度,最后我们班在检阅中未取到理想中的成绩,第一任班主任刘家驯老师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说我拖了全班的后腿(笑)。

        初到南京,第一关要过的当然是语言关。不出海南岛,不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的千变万化!在海南从小学到初中,老师教学基本不用普通话,我即使朗读和默读课文也用海南话。自以为语言不成问题的我,到南京一开口说话就懵圈了,讲起话来居然让人听不懂,往往讲一句话,要通过几句话去描绘,有时甚至“越描越黑”,一看就是南方人。在语言方面还真闹了不少笑话,海南人有时“黄”“王”不分,我经常把班上的“王美龄”叫成“黄美龄”;“上厕所”“解手”管叫“方便”,有次上课,出于礼貌,我跟老师说我想出去方便一下,结果说了半天,老师都不知所云,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第一个算上我“知音”的是雷广文,一个从福建来的高个子同学。据有据可查,海南杨姓祖先600多年前是福建莆田人氏,也许是这个原因吧,让我们之间少了许多语言隔膜。现在的海南都已是中国的自贸港了,五湖四海、异国他乡的人员随处可见,语言呈现多样化,公务员甚至开始推行学习和讲述英语了,普通话早已成为主流,即使是海南本地人,张口就能来一段“溜溜”的普通话(笑)。

        在南京生活也要有个适应过程。以长江为界,南京属于中国的南方,但跟热带的海南相比还是差别巨大。海南气候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基本以米饭为主,面食很少,但在南京选择就大了,学校饭堂师傅经常变着花样给学生们弄些好吃的,在南京我是第一次吃水饺、第一次吃锅贴、每一次吃馄饨、第一次吃烧卖……我还第一次吃茶花蛋,并疯狂的爱上它,以至现在还有这个习惯,久不久还来两个回味回味。有一次,红蕾姐(冷红蕾)从家里带了二十多个鸡蛋给朱明和我,结果基本被我一个人包干了。南京的热和冷也是要经历的。在海南,气温再高,只要到有阴影的地方就凉快,但南京不是,它是那种闷热,没有一点风,连树梢都纹丝不动,即使是晚上,也会让人难以入眠。我在海南从不长痱子,但在南京居然长了痱子,可见“四大火炉”名不虚传。在南京我们第一次看到下雪,尽管当时雪量不是很大,但也足够让我们兴奋一阵子。在南京一条军大衣帮我度过四年寒冬,尽管不时髦,但却很实用。在冬天最搞笑的是第一次下澡堂,那架势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几个海南来的都是穿着短裤下的池子,最后被大家异样的眼光瞪着乖乖上来脱掉衣服,感觉大家都在说你们海南人屁股不会是长尾巴的吧(大笑)。

化探01班群英谱

化探8501班四大“飞人”


        上中专后,由于学习压力小了,且远离家人,我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并不理想。我倒是非常喜欢体育课,体育老师方信荣总是变着法子让我们对体育着迷,因此化探01班的体育当时在地校是赫赫有名的,篮球、排球、田径等都是优势项目,我们班有几名学校篮球队、排球队主力队员,阿海(郑志海)的110米栏,郭金瑞的200米、400米短距离跑,张志忠、李恩学等的4*100米接力跑都是学校的王牌,在这种氛围下,我的60米跑在班上成绩还不错,篮球的潜能在当时没能及时充分挖掘出来,倒是回单位后“大放异彩”,作为主力队员帮助单位在系统内拿了几个冠军。




        在学校,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当然是野外地质实习啦,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能感受地质景象奇观。记得金洪钦等老师带我们去排山实习,在排山之巅,金老师把地形图往地上一摊开,就开始讲解如何阅读地形图,怎样正确使用罗盘,两点交绘定点法等,那情形至今历历在目;王成铭等老师带我们在安基山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和物探测量,这在后来的工作中帮助很大;在苏州实习,第一次感受到地质奇观“一线天”的风采。在野外,老师们不但教我们地质知识,还教我们一些野外生存小技巧,如下山身体要侧着,并降低重心;山上走路脚不能抬得太高,防止竹子等刺穿鞋子;喝水不能大口喝,宁愿回驻地倒掉,也不要在山上喝完等。这些野外知识非常有用,在回来的20多年的野外生活中,我一直遵行着这些良好的习惯。


       1989年7月,我们毕业了,学校党委书记万兴华亲自在校门口给我们送行,我的眼泪是啪啪啪的流。回来后我一直从事化探工作,凭着在学校的一点底子和自己的责任心,慢慢的我在海南的化探界也小有作为。2004年,省部合作大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项目《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正式实施,我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该项目最突出的成果是首次在海南岛发现占海南岛陆域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富硒土壤,使海南岛成为名符其实的“硒岛”(中国地调局专家话),我们还成功注册了“硒岛”商标。此事经海南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后,同门师弟化探8704班李东屿(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时任定安县挂职副县长)敏感捕捉到这个信息,他找到我们并促成县政府与我们合作,共同成功开发出海南省第一件富硒农产品,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根据我们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其他各市县也充分借助当地特色富硒农产品资源,在脱贫攻坚、产业振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凭着在专业领域取得的较好成绩,我陆续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还荣幸被认定为“海南省领军人才”。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离开学校已有31年了。四年的收获很多,在此没办法一一列举。感觉南京地校就是一个家,家风严谨;老师们就是家长,既传授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两万多名校友就是兄弟姐妹,他们谦虚、好学、感恩、务实,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各行业不是最亮的那颗星,但一定是最受欢迎的那位。在这里我衷心祝福老师们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祝福各位校友事业兴旺,心想事成。

        作者:杨奕,化探8501班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