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我梦想启航的地方
文章来源:本站


纪念南京地质学校建校七十周年征文:

         飞机起飞的地方在跑道;轮船启航的地方在港口;我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哪里呢?啊,在母校—南京地质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大石桥4号!

         至今仍清晰记得,1981年8月中旬的一天,在乡场上,我收到南京地质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专业是地质调查与找矿,心情无比高兴。因为,学校是自己填报的,专业也是自己选的,算是如愿以偿了。特别对生长于大山深处的农家子弟,一心想走出大山到外面去看世界的青年,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开学时间临近了,我收拾早已准备好的行囊,告别父母,告别大山,怀揣梦想,踏上南京求学逐梦的旅程。从贵州安顺乘坐昆明开往上海的普快列车,历时2天2夜到达上海,当天傍晚转乘上海至北京的特快列车,凌晨到达南京站,下车后找到学校的新生接待站,在老师和师兄们亲切安排指引下,乘校车顺利到达学校。

        学校位于南京市中心,离古楼很近。校园并不大,大石桥街道将校园分成教学区和宿舍区,但从两栋苏式的教学大楼、地质馆、图书馆、大礼堂、小礼堂、大操场和道路两旁的古树均可见证她的历史底蕴与厚重文化。

奚味真老师在野外教学中


       到校的第一件事是报到,我被分在地质8195班,班主任是奚味真老师。第一次见到奚老师,她讲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目光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记得第一次开班会,奚老师说,学地质找矿专业很好的,我们国家正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祖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矿产资源,你们肯定能发挥作用。她还说:“学地质,即使你坐汽车,也能观察、思考和研究沿途的地质现象。”奚老师朴实无华的话语,既让我们对地质找矿专业有初步了解,也增强了我们立志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这也是后来填写毕业分配志愿时,我主动要求分到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工作的动因。

       开学的第一周,基本没有安排上课,这周的主题是“新生入学思想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用现在的教学理念来讲,就是“思政教育”。写到这里,当年在大礼堂观看北京电影制片厂录制的记录片《李四光》中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影片开头,李四光先生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典礼结束后,导师鲍尔顿希望李四光先生能留在英国,并马上推荐他去印度做矿业工程师,待遇颇丰。但李四光先生却婉言谢绝了,并说:“我来这里求学,是想为我们自己的国家服务”,“科学是可以改变现状的。”李四光先生回国后,在国家农商部工作,他发现了我国的第四纪冰川,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并应用地质力学理论成功找到了我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从此改写了我国没有石油的历史。李四光先生与导师的这番对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直激励着我在地质找矿领域奋力前行。

       南京地质学校的毕业生,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强,在全国也颇有名气,这要感恩于母校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具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都讲得较为透彻,学生也容易记得牢。例如,教地史学的徐泉清老师,他在青海工作了近20年才调来学校任教,如今还记得他上课时讲到祖国宝岛台湾省最后露出海面的时间是新第三纪,我的毕业实习也是徐老师带队。教大地构造学的严恩增老师,借用苏东坡《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引入课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需要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

       由于当时国家对地质人才需求急切,我们那届学生两年半就毕业了,成为全国少有的“毕业在冬季”现象。1983年12月,我告别了母校,回到了贵州,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被如愿分到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研究院)工作,很幸运,正赶上全国第一批1∶5万区域地质矿产大调查项目启动。这一干就是18年,从担任地质小组长,技术员开始,成长为地质高级工程师。无论地质行业处于巅峰,还是低谷,无论人生是一帆风顺,还是遇到波折,我对地质事业的敬重、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始终如一,不改初心,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坚信地质事业是最有前途的事业。

       2014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我调到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任专职教师,担任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填图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及地质科研工作,2017年评为教授。如果说,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么,成功也只属于坚持梦想的人。

       所有这些成功,无不凝结着母校和各位恩师辛勤的教育培养,在母校七十华诞之际,想真诚的道一声:感谢母校——让我梦想启航的地方!

  

       作者简介:程国繁,男,地质8195班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