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批老测绘人
文章来源:本站


 
    白云环绕着祁连山,
    鲜花开遍了青海的草原。
    草原上有无数的牛羊,
 深山里有无穷的宝藏……

  这是一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曾鼓舞着老一代勘测队员勇往直前的《勘测队员之歌》。

  1956年,新中国经济建设急需青海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一带的地质资源,而我国当时没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这时,从地质部南京地质学校走出了10个班近500名测绘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他们唱着激动人心的《勘测队员之歌》,豪情满怀地踏上了开往祖国西部的列车,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5年计划的行列。这一年,他们在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无图区进行高精度大地控制测量和1:10万比例尺地形图测图及内业航测成图。

  这批江南学子是幸运的,国家的召唤,建设的急需,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一出校门,就能独当一面,肩负重任。因为工作需要,他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人人都可称得上无名英雄。他们专业基础好,有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能,顽强的作风,深受测绘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以后,他们相继奋战在青藏高原、大漠戈壁、西南山域、内蒙草原、大兴安岭……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1959年,国家测绘总局第九大地测量队3个中队的100多人在中苏(今中俄,下同)边境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执行大地测量任务。他们徒步穿越大兴安岭,在进入测区时正逢解冻期,汽车无法通行,靠马驮物资,人扛仪器、行李。他们穿越崎岖小道,过沟壑,翻山岭,跋山涉水,甚至赤足趟过刺骨的冰渣河。林区禁火,他们每餐是两个早已准备好的列巴(俄式干面包),喝的是冰雪水,风餐露宿,真可谓“天当房,地当床,黎明发觉被上霜”。

    他们徒步跋涉半个月,两腿疲劳得几乎失去了知觉,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才走完了300多公里的路程。在艰苦的行进中,他们以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革命精神鼓励自己,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到达目的地。

    1991年被国务院通令嘉奖的英雄测绘大队——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在初建时,就有100多名南京地质学校测绘专业的首届毕业生。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郁期青,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于1966年、1968年和1975年,3次参加我国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程测量。那200多个艰苦的日日夜夜,令他永生难忘。第3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时,攀登至海拔7028米的珠峰北坳工作后,他体力下降,患病持续高烧,送医院抢救后,才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国家测绘总局第九地形测量队工作的王保南,1960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业时,一次过河途中突遇洪水暴涨,翻船落水。他水性好,与洪水拼搏后,重新爬上被打翻的船。后来,他看到一个不会游泳的工人在洪水中挣扎,毅然下水抢救,终因浪大水急没能再上岸。为抢救他人,王保南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时光流逝,岁月峥嵘,这批老测绘人默默无闻地为测绘事业作出了毕生贡献。东经107度以西高精度大地控制网和水准网的施测,1:5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一幅幅的填补空白,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程测定并公布于世,祖国蓝天上航空摄影所获得的像片,我国与有关邻国边界的勘界测定,大地成果计算和航测成图,我国援外测绘专家的工作业绩无一不凝聚着这批老测绘人的智慧和心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成了工程师、高工、教师、教授、编辑,有的当上了院长、主任、书记、处长、社长、总工、经理,有的成了地方政府、国家机关的高级公务员。有人说,这批老测绘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测绘事业的基石。他们受过那种以建设祖国为己任、“把青春献给祖国”“做祖国有用的人”的教育。这种良好的素质教育,使他们在面对恶劣的条件时,在艰苦的测绘工作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几十年的测绘历程,成为这批老测绘人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将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徐素娟  原载中国测绘报 2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