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蒙边界
文章来源:本站


  走啊走啊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祝大家重阳节好!
  那年,中队部设在伊吾,那是个天山脚下的小县城。中队长是朱卓如,副中队长是黄明兰,由于在西安时批判过我,怕我思想有负担,影响工作。朱找我谈话,意思要我正确对待,我回答他们,我不是为你们工作的,我是为自己工作的,无冤无悔。我们的工作区域在伊吾北面的中蒙交界的地方,那是一个五十多公里宽的未定界区域,全是戈壁和沙滩,我和吕翰钧组对向观测,我在靠蒙古的一面,吕在靠天山的一面,我们从淖毛湖出发,经三塘湖,到老爷庙,两个组配合得默契,工作也很顺利,数据交换也及时,三角形闭合差也较小,观测时一切都很顺利。这是一个延绵数百公里的戈壁滩,没有水,水要到伊吾去拉,这一带是中蒙两国未定界区,约有五十多公里宽,蒙古人说是蒙古的,中国人说是中国的,这是一块有争议的空白区。那里有蒙古人造的觇标,有一天,我们默默地走到那里,一看很简陋,点名用蒙文写的,不认识。我们赶快往回走,不要被蒙方抓走,因为当时地形队有个小组就被蒙方抓走的,后来通过外交部才放人的。我们用前方交会,决定了该点的位置。虽然是戈壁滩,汽车轮子印很多,看来都是边防军巡逻的汽车,这里的国界标记也有意思,用小石头堆个半米高的石堆,就是分界线了。在北面几公里处,就是蒙古境内,那里水草肥沃,牛羊众多,人和帐篷都看得很清楚,但那是人家的地方,你没有护照是无法过去的。否则人家就要抓你。
  有一天,看到西边一块云黑黑的,向东边移来,说是迟,那时快,跟着风也就来了,我赶快叫人把灶里的火用水浇灭,接着风越来越大,飞沙走石,到处是火星,帐篷也给风吹倒了,我们几个人躲在公文箱旁边,一动也不敢动,大约持续了有一个多小时,风终于小了,我们赶快把帐篷撑起来,再到点上一看,三根橹柱朝西的一面,都被石子打得光光的,好像人工鉋过一样,仪器幸好用测橹复包好后用绳子捆在橹柱上,否则仪器也可能吹到山下。后来才知道,这叫“黑风”,十五级以上的台风,现在叫“沙尘暴”。它的威力是够大的,淖毛湖那里的一座27米钢标,被折成三节,那年受“沙尘暴”影响,新疆损失挺大。幸好我们人畜都很安全,避过了这一劫。有媒体报导:在西北干旱地区,强大的沙尘暴还会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掩埋大量农田,
  当地称为“黑风”。1993年5月5~6日,席卷新疆、甘肃、宁夏110万平方公里的沙尘暴是560万亩农田受害,24.5万亩国园受灾,85人死亡,31人失踪,24万头牲畜死亡和失踪。
  除沙尘暴外,在这一带,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儿大雪纷飞。听说在一九五八年的秋天,在三塘湖附近,杨虎成将军的女儿和她的同事,在一次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为了我国的地质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009-10-25

 

推荐感言:

  周元坤老同学(56届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发表在“测绘信息网”上的“斗天测地”的多篇回忆文章,写的很好!内容丰富、叙述详尽、文笔流畅,特别钦佩元坤的记忆力,五十多年了,还记得这么具体详细,真不简单!
  这些回忆文章是宝贵的财富,是五十年代测绘人艰辛的野外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一曲曲把青春献给祖国测绘事业的可歌可泣的赞歌!青春无悔,人生无悔——老测绘战士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现将陆续转帖于母校网站,供欣赏与交流。
                          眭金文2009.10.18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