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年青的一代》
文章来源:本站


   电影中的大山吸引了我,萧继业们的工作吸引了我,因此我没有遵循父亲意愿报考粮食学校,自作主张报了南京地质学校,成了一名四海为家的勘探队员。

    1979年春天,我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周末,为了放松一下备战高考而绷紧的神经,我走进了电影院。那天放映的是《年青的一代》,随着一缕白光打亮银幕,画面上出现了连绵的群山、蜿蜒的河流、陡峭的岩石旁高高的钻塔、山路上默默跋涉的人群。同时,一段极其抒情的背景音乐响起:我们是年青的一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尖兵,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把青春献给革命,我们不做温室的花朵,要做暴风雨中的青松……
    这是一部表现勘探队员生活的电影,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上海地质学院的学生萧继业和林育生,毕业后分配到青海六〇一地质队工作。林育生害怕艰苦,托病回到上海治疗而不归,还伪造了一张医院的证明。萧继业和他的队员们经过勘探,发现了新的矿藏,组织让他回上海参与地质报告的评审,见到了林育生……最后,他们又一起回到了地质队。剧情并不复杂,色彩是黑白的,但影片引起了我复杂的联想,那就是对大山的向往,对今后工作的选择。
    我的故乡在鲁北平原,一望无际。过去也从电影中看到过山,比如《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都是战争片。直到1976年,看了彩色电影《闪闪的红星》,开场连绵的青山翠竹,结尾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让我对远山产生了憧憬甚至崇敬。《年青的一代》中的主人公天天生活在山中,就像萧继业说的:“干我们这一行,真有意思呀。每天早上背着背包迎着太阳走去,大家都在想,今天要有新的发现,一定能有新的收获。带着这个愿望,我们翻山越岭,渴了喝泉水,饿了吃干粮,冬天顶着刺骨的寒风,夏天迎着火热的太阳。生活是艰苦,可又是那样有趣那样吸引人,因为有一个愿望在鼓舞着我们……”正是电影中的大山吸引了我,萧继业们的工作吸引了我,因此我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遵循父亲意愿报考粮食学校,自作主张报了南京地质学校,成了一名四海为家的勘探队员。上学后,还知道了那首《勘探队之歌》,并由班主任夏老师亲自教唱过。入校不久,又在大操场看了一遍《年青的一代》。毕业后,分到山东地质局原八〇三队,在胶东找过金,在鲁南探过煤,在野外一干就是十几年。其间,我曾给萧继业的扮演者杨在葆写过一封信《来自山野的呼唤》,他回信了《开掘生活的宝藏》,两篇文章一同刊登在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
    一晃30年过去了,是《年青的一代》锁定了我的青春,是地质工作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们的共和国也因发现富饶的矿藏,从一穷二白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现在,在聚会上我时常唱一曲《勘探队之歌》,不管朋友们是否听得懂,它能让我回想起《年青的一代》,回到年轻的时候,这就足够了。


(吴文峰校友工作单位: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国土资源导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