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爱党在党为党 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习主席给郁期青校友等国测一大队老党员回信
文章来源:本站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日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回信,充分肯定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全国测绘工作者和广大共产党员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40年前,国测一大队的同志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勇闯生命禁区,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同志们建立的功勋。

     习近平指出,几十年来,国测一大队以及全国测绘战线一代代测绘队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事迹感人至深。

      习近平强调,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今年是我国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40周年。近日,参加当年珠峰测高任务的邵世坤等6位老队员、老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国测一大队的光辉历程和年轻一代薪火相传的奋斗足迹。

     国测一大队成立于1954年,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工作。61年来,国测一大队完成了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重力测量、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建设、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测绘等工作,曾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被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称号。   


写信的六位老党员和陕西省领导合影,其中有四位是我校校友

自左至右:陆福仁(校友); 薛璋(校友); 郁期青(校友);库热西; 邵世坤; 庄长兴; 张志林; 梁宝根(校友)。




郁期青校友近影

   

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谈“为什么给总书记写信?”


>>对话人物:

郁期青,1939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从事西部地区野外测绘40年,国测一大队老队员,曾全程参与我国首次成功测绘珠峰高程,并成功攀登海拔7050米的珠峰北坳展开测量。


邵世坤,1935年出生,祖籍山东,1954年开始从事测绘工作,国测一大队老队员,曾参与我国首次成功测绘珠峰高程。

给总书记汇报当年测珠峰的情况也表达对国家发展的期望


华商报:为什么会想到给总书记写信?

邵世坤:当年参与珠峰测量的国测一大队有8名队员,这些年有2名队友已经不在了。今年5月,我们6名老队员在西安重逢,今年这个年份很特殊,是我国第一次成功测定珠峰高程40周年、珠峰高程复测10周年,我们回想起当年登顶的经历,心情特别激动,我提出给习总书记写封信吧,大家也都有这个想法。信是5月25日寄出的,我们只是想把一辈子对测绘工作的深切感情通过这封信表达给总书记,信中主要汇报了当年克服艰难险阻测量珠峰的情况,也表达了我们这些老测绘人和老党员对国家发展的期望。真的没想过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会回信。


华商报:收到回信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郁期青:想不到,总书记日理万机,能给我们登珠峰的老队员亲笔回信,非常激动,这是对我们老同志辛勤付出的肯定,我们虽然老了,但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不但对我们是很大的宽慰,更是对测绘后来人的一个巨大激励,我们付出的,值。


登珠峰前把行李放朋友家以防回不来,给家里留点纪念

华商报: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40年前国测一大队的同志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可以和我们讲讲那段历史吗?


邵世坤:这个任务的发起有很长的酝酿过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我国当时一直没有高程数据,一度是被外国人“垄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对珠峰的测量。1965年,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科考队,科考涉及5个专题、30多个学科,测绘属第5专题,任务是精确测量珠峰高程和测绘珠峰北坡1∶2.5万地形图。我们国测第一大队是主力,成都军区测绘大队20多人配合,开始执行任务。


郁期青:测量珠峰,首先要建立大地测绘网,从1956年在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平均海水面的高程系统后,国家便开始以这个平均值为基准,由北向南,自东向西设站测量,推算高程。从1966年开始把大地测绘网推进到珠峰地区到最后测绘成功,我都参与了。1966年和1968年我们国测一大队两次进入珠峰地区建立平面坐标和高程控制网,这个给最后精准测定打下了基础,1975年才真正把任务拿下。


华商报:当时的登峰装备比较简陋,你们怎么把任务拿下的?

郁期青:当时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为国争光,1966年3月我们国测一大队的8人小分队从西安向西藏出发前,在国旗下庄严宣誓过,国家测绘总局的首任局长陈外欧专程来动员我们一要发扬红军精神,二要学习王杰(1965年为救战友牺牲的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没有考虑自己,只考虑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完成任务。我上珠峰前,因为队友突然生病,临时让我执行攀登北坳的任务,我的行李比较简单,登峰前舍不得丢,放到朋友家里,以防我回不来,给家里留点(纪念),当时这事没给儿子说,怕他急得睡不着。


不能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丢了

华商报:据说您在那次测绘中落下了病根?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郁期青:北坳是珠峰第一道天险,海拔7050米,难在从6500米到7050米的550米比高,全是冰雪,白茫茫一片,平均坡度45度,最陡的地方70度,很容易出现雪崩,非常危险。我们当时要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装备和食品,温度就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天不亮就出发,突击北坳。用了2天时间终于登上了北坳顶部,把大地测量的重力点测到了海拔7050米的高度。

那次攀登后我就生病了,重感冒引发肺水肿,还有胸膜炎并发症,一天说胡话,体重从141斤下降到70斤。当时在西藏日喀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院抢救了46天,后来又在北京309医院住了200天,当时还遇到也在住院的数学家陈景润,我们都搞科学工作,有共同语言,而且都病得比较重,我们一个桌子吃了5个月的饭。现在我还有点动脉硬化、胸膜粘连的后遗症。


华商报: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害怕吃苦,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郁期青:现实来说吃苦很有必要,尤其是我们测绘人员,如果怕累、怕死,就不要干测绘,因为你成年累月要在外面跑。邵世坤: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很快,大家过得都很好,但是我们想让年轻一代人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他们没吃过太多苦,但是他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国家和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不能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丢了。

原载:华商报




经天纬地绘蓝图——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 有这样一支队伍,61年来坚持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地、用科学仪器测绘壮美山河。他们3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28次进驻内蒙古荒原,37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57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00多圈。

  这支队伍,几代人薪火相传,甘当拓荒牛,先后六测珠峰、两下南极,承担并参与完成了2000重力网、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汶川灾后重建测绘……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量天测地。

  这支队伍,就是曾被国务院授予“功绩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今年是1975年我国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40周年。近日,参加过我国首次自主珠峰测高的国测一大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示将牢记党员使命,保持勇攀高峰的精神,继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余热。

  是什么让这些科技工作者甘愿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用生命全部的能量丈量祖国山河,为国家建设甘当铺路石?让我们走近这支英雄的测绘大队。

  开路先锋——填补神州大地测绘空白锻造团队之魂

  “经天纬地,开路先锋”,这是测绘事业的写照。这项鲜为人知的工作,基础却十分重要,从国家的发展规划到每一项建设工程,都需要以测绘工作者绘制精确的地理坐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测绘依据,而旧中国留下的测绘基础非常薄弱。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1954年国测一大队在西安成立。

  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新中国成立初期珠峰的相关数据被外国“测量权威”垄断,我国版图上的这一制高点也只有使用他们的数据。国家提出“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成立不久的国测一大队肩上。

  1966年、1968年、1975年,国测一大队三次挺进珠峰地区。特别是1975年,8名队员联合军测、登山队向珠峰顶峰发起冲击。

  “珠峰地区环境极为险恶,那时的装备保障条件十分简陋,我们每人身负四五十斤重的仪器,还要攀悬崖爬冰山,避冰缝躲雪崩,十分艰苦,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后撤。”当年的队员之一、如今76岁高龄的郁期青回忆。

  在海拔6120米高度做珠峰测量大气折光试验时,他们中有4人患了“高山厌食症”,头痛恶心,4人8天仅吃了1斤多大米、一点点炼乳。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郁期青现在还清晰记得,在完成7050米珠峰天险北坳的重力测量后,自己因长期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肺水肿,被紧急送往日喀则野战医院抢救40多天。36岁的他体重由原来的70公斤降到35公斤,牙齿几乎掉光。

  队员们在生命禁区奋战80多天,最终将测量觇标牢牢矗立于珠峰之巅。1975年7月23日,中国向世界宣布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个精确的“中国高度”,迅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世界的承认。

  时隔30年后的2005年,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导致珠峰高程发生变化,国测一大队再次承担了测量珠峰的任务。参与的队员换了一批年轻人,装备设备比过去先进,但一样要面临恶劣的环境,不可预知的危险。

  队员白天忍着缺氧头痛坚持作业,晚上蜷缩在零下30摄氏度的帐篷里。为了操作仪器,队员任秀波、柏华岗冒着失去双手的危险,在零下40摄氏度的空气中脱掉了手套,史无前例地把重力测量推进到了海拔7790米的高度。

  就是靠着这样“不要命”的劲头,队员们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在青藏高原布下了覆盖30多万平方公里的监测网,在珠峰脚下布设6个交会点位,并于5月22日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2005年10月9日,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数据8844.43米向世界公布。

  61年来,国测一大队承担了一大批高原、荒原、大漠地区的国家基础测绘任务。测绘队员们常年在高寒缺氧、风云莫测的土地上负重攀登、艰苦跋涉,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一次又一次填补了祖国大地的测绘空白。

  薪火相传——用生命、青春、热血熔铸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国测一大队是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英雄团队,他们用生命铸就了“测绘精神”——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队员吴昭璞于1960年在新疆南湖戈壁作业时遭遇断水断粮,他把仅剩的一点点水交给队友让他们撤离,自己一个人留下来看守仪器和资料。

  3天后,队友从200公里外水源地赶回来,眼前情景惨不忍睹:牙膏吃光了,墨水喝干了,身高1.7米的吴昭璞已干瘪不足4尺,口含黄沙十指深深插进沙土,然而,仪器被他的衣服捂得严严实实,资料保护得整整齐齐……

  吴昭璞牺牲16年后,他的儿子吴永安又成为国测一大队的一员,而且第一次野外作业就来到了父亲牺牲的南湖戈壁。他寻找父亲坟墓却找不到,只见很多无名坟头。于是他拿出一壶清水,每个坟头洒上一点,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工作。

  61年来,在野外作业时因遭遇坠江、车祸、疾病、饥饿、冰冻、落入雪窟、遭遇雷击等不幸,国测一大队共有46名队员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遗骨,大多数永远地留在了荒野测区,连块墓碑都没法安置。

  这是一群普通人,这个职业收入并不丰厚,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城市里安逸的生活,选择了艰难的旅途,甘愿年均11个月在野外作业?

  “不是我们想吃苦,想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而是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怕牺牲,否则无法完成任务。”国测一大队党委书记刘键说,“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没有一点拼搏精神,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我们就无法在测绘事业上立足。”

  郁期青在国测一大队一干40年。在他看来,对事业的忠诚始终流淌在每个测绘队员的血脉之中,“这工作国家需要,我们不干,那让谁干?国家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把事情做好。”

  时代在变,国测一大队也在变:跟踪世界最新的科技手段,更新科技装备,改革管理机制,同时大力提倡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自1989年至今的20多年里,国测一大队极少再发生队员牺牲殉职的情况。

  如今,一批批测绘队员们继续奔波在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五湖四海,而国测一大队坚守的品质始终没有改变——党员干部冲在前面的习惯没变,“传帮带”的传统没变,团队协作的精神没变,严谨踏实的作风没变,甘于奉献的品格没变……

  心存信仰,无私无畏。国测一大队的队员,心里都装着一个信仰:忠于党和人民、为国测绘、无私奉献。

  有了这样的信仰,无论再大的艰险,再大的牺牲,才能等闲视之;无论是荣誉等身,还是数十载默默无闻,才能泰然处之;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寂寞的戈壁荒野,都能给身体和心灵安一个家。

  尖兵铁旅——为经济社会发展开拓进取勇于担当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座座水利枢纽拔地而起,勘探队在荒漠峻岭里寻找矿藏,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这些都需要精确的测绘成果提供依据。

  尽管测绘的技术装备有了很大改善,但测绘工作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代代测绘队员沿着老一辈测绘人的足迹,踏平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片片戈壁。

  在我国西部,一直有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没有1∶5万地形图,这一空缺严重制约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从2006年起,用5年时间开展了西部测图重大专项工程。

  青藏高原西部的C1测区,平均海拔高度5000米,天气诡谲多变;B12区域位于昆仑山脚下,深入无人区域500多公里,到处是沼泽与草地;C2区域位于川藏交界,包括当时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塔里木西部B区域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200多公里……这些最危险、最困难的测绘任务自然交给了“过硬的”国测一大队。

  2007年至2009年,国测一大队累计投入人员90人,车辆近40台,圆满完成了任务区的测量任务,共完成控制点、检查点46个,531幅5万图幅地表覆盖图。

  以水准测量组为例,根据技术要求,他们必须扶着标尺和仪器徒步前进,以30米为一段,每公里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每天最多行进10公里,因为至今世界上没有更省力的办法。

  高寒缺氧、山高路险、洪水猛兽、雪崩雷击、地温70摄氏度的沙漠、零下40摄氏度的冰川,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危险总是相伴,甚至死亡也并不遥远。

  作为国家测绘事业的一支尖兵铁旅,61年来,国测一大队累计完成国家各等级三角测量1万余点,建造测量觇标10万多座,累计实施各等级水准测量20多万公里,建设等级GNSS测量点2万多座,重力点超过2万个,提供各种测量数据5000多万组,得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

  这,就是英雄的国测一大队!


来源: 新华网 2015-07-02 作者: 杨维汉、吴晶晶、余晓洁


郁期青:难忘的经历,殷切的希望
 
  我叫郁期青,是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一名退休高工,我汇报的题目是:“难忘的经历,殷切的希望。”我1956年进队,1996年退休,在这个团结拼搏,催人奋进的英雄群体里整整干了40年。

  我17岁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参加国家“一五”计划建设,工作的第一站便是远离江苏无锡老家三千多公里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开始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牵着骆驼常搬家”的帐篷生活。从此我和大西北、大西南的大山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中,曾四次进西藏,五次去青海,七次到新疆,八次到甘肃。在昆仑山、祁连山、天山、唐古拉山上宿过营,在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流过汗。亲身经历过火焰山附近50多度烈日高温的蒸烤,也体验过西藏特高山区零下40多度严寒的滋味。

  大地测量任务覆盖全国,作业区域广,队伍流动性大。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单独作业,有时出去一转就是两、三个月,与中队不照面。多数工种作业时,作业人员靠两条腿步行。搞三角选点的,一天走上五十公里是很平常的事。

  我保守地统计了一下,40年来,我在野外作业中徒步行走的里程累加起来不少于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三圈。

  要说大地测量苦,那一点不假。究竟苦在哪里?我认为已故李先念主席给一大队的题词作了最精辟的注解。那就是“经天纬地,开路先锋”。我们搞经济建设,搞国防建设,搞资源开发,那一项离得开规划和地图?离得开大地测量这个先行者?开路难,当开路先锋就更难。在探索中,什么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1957年,我们一等观测组在甘肃大泉到敦煌作业,那年岳殿春被土匪杀害,曹运圣等两人在嘉峪关翻车中丧生。一下子牺牲了三名战友,谁能料到啊!

  每一位大地测量队员,尤其是老队员,在当年运输条件通讯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测绘事业常年奔波在野外,虽然想家,但无法顾家,甚至连写好的信都无法邮出,因而对妻子和儿女都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我还记得,一年冬天我回家探亲,三岁的小儿子眨巴着眼怯生生地望着我,在妈妈的催促下,朝我喊了一声“舅舅”。因此可以说,“舍弃小家,报效祖国”已成为一大队队员共同的职业操守。明年元月,是我和妻子结婚50周年金婚纪念,儿女们都说要好好庆祝一番,以弥补我们俩曾异地分居长达17年之久的历史缺憾!

  为了测量珠峰的精确高度,我曾前后三年在特高山区的冰雪世界里工作了200多天;1975年任务后期又因患高山肺水肿在医院抢救治疗了200多天。前者是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拼搏,后者是与病魔顽强抗争。这两个200多天,记录了我几十年测绘生涯中最难忘的历史片段。

  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号称“地球第三极”的世界最高峰。它是亿万年前特提斯海谷受地球板块运动强烈挤压突然隆起的产物。它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又引人入胜的地方。它的特殊,它的诡秘,吸引了世界上众多探险家和科研人员前往探险揭秘。那么,最高峰究竟有多高?各个国家地图上标志的数据都不同,可谓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成了一个谜。因而精确测量珠峰的海拔高程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科学价值。在这个背景下,经聂荣臻元帅批准,于1965年底,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应运而生。科考队规模很大,涉及5个专题,30多个学科。我们测绘专题属于第五专题组,任务是精确测量珠峰高程和测绘珠峰北坡1:2.5万地形图。当时,我和其他十几名同志被抽调到科考队。我出任专题组副组长,分管测量高程的技术工作。

  任务才下不久,传闻就接踵而至。有的说进西藏又冷又缺氧,喊爹又叫娘,也有的说,去珠峰是玩命,就是不死也要脱掉几层皮,说得怪玄乎,挺骇人的。当时我想,自己递交过入党申请书,组织上百里挑一选中了我,是信任是器重,更是考验,就是再苦再险,哪怕撂下这100多斤,也要去闯一闯。决心下定,原来的一丝隐忧一扫而光。当时国家测绘总局局长陈外欧将军亲临西安给我们作思想动员,要求我们学习红军精神,以王杰同志为榜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身体准备。于是我们每天凌晨起床后长跑5公里,接着做健身操,练爬绳、引体向上,做俯卧撑。下午打两个小时篮球或背上沙袋爬楼梯,如此天天坚持,风雨无阻。我们在“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加大训练难度。以练俯卧撑为例,开头要求双掌着地练二十下,后来增加到50下,再后来由手掌支撑改成三指支撑,来锻炼拇指、食指、中指的功力,以保证日后攀登陡岩时稳操胜券。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通过两个月的强化训练,体质明显增强。1966年3月,我们向西藏进军。在车况和路况都不好的条件下,人人都经受住了乘坐长途汽车半月之久颠簸之苦,顺利到达海拔5000米的登山大本营——绒布寺。

  在科考队中,被登山队称为“小老虎”的就是我们测绘专题组。到大本营后,其他专题组的同志都被指令休息一周,以缓解“睡不好,吃不下”等高山反应,恢复体力。唯独我们测绘分队,到达第二天就全面铺开了工作。是大家不累吗?不是。据上海高山生理研究所的专家测定,人在海拔5000米这样的缺氧环境中即使平卧休息,其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内地干重体力劳动。何况我们测绘队员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帐篷、仪器等装备登山作业呢?!任务太重了,时不我待啊。按计划,我们十几个人分成四个小组,要在两个月内完成40多个6000米以上测点的三角测量任务,80公里的二等水准观测任务,还需把几何水准引测到6120米的高度¨¨¨珠峰地区的气象就是怪,进入6月便跨进雪季,几乎天天下雪,你想干也干不成,所以那么多任务必须赶在5月底前搞完。我当时也豁出去了,带着一个三角组突击难点。测区内6500米以上的点共三个,我们组就测了两个。为此登山队教练还给我签发了国家二级登山运动员证书。

  1966年,由于“文革”运动的干扰,工作留下了一点尾巴,1968年春天,我们再度挺进珠峰,完成了补点科考任务。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男女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同时,组建测绘分队,在登山队登顶架设好测量觇标后,在各个控制点上实施同步交会观测,以获取最佳的观测数据。这一年,我第三次入选测绘分队。参加测绘珠峰的最后冲刺。出发前在北京集训时,我荣幸地和其他登山队员一起,于元月20日在首都体育馆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3月底,我们全体登山队员列队在大本营广场的五星红旗下,举起右拳庄严地向祖国宣誓,大家含着热泪,字字千钧,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完成任务,为伟大祖国争光,为炎黄子孙争气!当晚我在日记上写道:都36岁了,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下定了参加北坳突击小组的决心。经三次申请,终获批准,心情万分激动,但也潜藏一丝担忧。

  4月4日,突击小组一行8人,从5400米营地出发,经两天行军来到6500米营地。第三天拂晓,我们在彭教练带领下,向海拔7028米的北坳发起冲击。

  抬头看北坳,好家伙,它哪里像山啊,看不到一块岩石,看不到一点黑色,横在面前的简直像一垛500米高的冰雪长城,笔陡笔陡的,最大坡度达70度,而且雪崩频繁,冰裂缝很多,攀登时险象环生。早年一支英国探险队就是在北坳的一次大雪崩中全军覆没,怪不得都说北坳是第一道天险。往上攀登,为了便于相互保护,8个人用尼龙绳串在一起,按S形路线结组迂回前进。越往上,越缺氧,背上的仪器装备越沉重,可以说,每走一步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一次新考验。教练在前面探路引导,遇到危险时不时发出威严的命令:“注意,前边通过裂缝,脚步不准偏离!”,“小心,前边是雪崩区,快速通过,不许停留!”。就这样我们就经过七个多小时的攀登,终于登上了北坳,完成了重力测量和航测调绘任务。

  北坳下来之后,我们又连续爬了几座雪山。我因体力透支太多,抵抗力下降,于5月中旬患了重感冒,发烧41度,两天后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送到日喀则野战医院抢救。当时我病情危急,高度昏迷,天天打吊针,实行特级护理,连续半个多月的高烧,我由一个壮汉变得骨瘦如柴,体重由141斤下降到70斤,人烧的很少出汗了。经35天抢救,我的病情转入低烧。后来,组织上安排我乘飞机到北京继续治疗。经院长特批,我转入总后309医院住院治疗,被安排在二病区,当时和陈景润同志在一个病区,同桌吃饭,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和照顾。一般的胸膜炎抽两次胸水就可以康复,而我呢,却间断抽了8次,最后抽出来的全是脓血。经200天治疗,身体基本康复,却留下了动脉硬化、胸膜粘连的后遗症。这也许是我三进珠峰的纪念吧。

  有播种就会有收获。当年我们精测的珠峰高程向全世界公布后,立即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我心头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测绘科技工作者,我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满足。

  我总认为,野外大地测量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队伍应该年轻化,这样才更有活力。待遇也应该高一些。我退休后,由于两个儿子在无锡,就回了老家。我常想,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公益工作,便主动与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系,被聘为市革命传统报告团报告员,并参加了无锡二中德育讲师团的志愿宣教活动,还参加了与少年犯结对帮教的交友活动。宣传教育的主题内容还是通过现身说法,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我认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今后,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强国之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谁?靠大家,主要是靠当代青少年。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生活富裕了,更要坚持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坚持下去,必有成效。

  下面说点家事。我在家中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在职时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太少太少。但儿女们理解我,很少有埋怨。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都成为大学生、研究生。近日我又得到一个喜讯,今年参加高考的外甥,已被香港理工大学录取并享受每年12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晚辈们较快的成长进步,恐怕与受长辈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关。

  最后衷心希望,我的母队——国测一大队在各方面的建设中更上一层楼,也希望队友们珍惜来之不易的集体荣誉,在继承光荣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奋进!


原载:光明网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