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母 师生情深
文章来源:本站


  2009年的金秋季节,原南京地质学校矿勘专业6058班的二十多位同学,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母校原址,为 “矿床学”课程的讲课老师徐咏雪庆贺七十九岁生日。

  徐咏雪老师出生在书香门第,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杰出画家——徐悲鸿先生即是她的亲伯父。但她没有继承徐家挥毫泼墨的家业,而是怀着科教兴国的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

  “矿床学”在地质教育中是一门主课,我们在地校四年的学习中,有二年接触了这门课程,徐老师的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多人称她为 “良师益母”。“矿床学”对学生来讲,是一门比较枯燥难懂的课程,由于矿产各种各样,所持有的矿床类型也各不相同,好多同学都感到难学、难懂。而我们的徐老师却利用自己清脆的声音把内容讲得有声有色,特别是那时高时低的语气,让大家一听哪些是重点要了解的,哪些是一般要掌握的,把同学们的思想全都融合在她的讲课中;在讲述各类矿床围岩蚀变时,矿物化学分子式发生变化,涉及到元素的价位比较难记,她就把常遇到的元素编成了顺口溜,说什么“钾、钠、氢、氯一价寻,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价元素有金、铝,硅四、钨六都一定……”使学生对化学分子式的变化就好理解,增加了大家对“矿床学”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矿床类型,讲课时她又冠上矿床所在地的名称和特点,让你加强记忆,就拿锰矿床来讲吧,讲课时她就联系大家去过的南京栖霞山锰矿床作为活的教材,由于大家比较了解那里的情况,听课时就容易听进去,改变了对这种类型矿床死记硬背的方法;对调皮学生的帮助她也不放过,不去歧视他们而是因势利导,不断激发他们发奋读书的热情,结果这些同学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甚至评上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了提高同学们对矿床类型的认识,她不顾自己已是二个孩子的妈妈,还亲自带我们去野外进行教学或生产实习,做到了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野外识别能力。记得在1963年她带我们去溧水县洪篮镇某铀矿去实习,熟悉地层、测制剖面、观察地质现象、识别围岩蚀变、分析成矿机制、探讨矿床类型,面对面的进行教育,使大家对书本上讲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哲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对铜铀云母、钙铀云母矿物的认识,也就是那时她在野外传授鉴别的。由于徐老师一辈子从事了“矿床学”的教学,知识全面,经验丰富,她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分别参加了地矿部中等专业学校“铀矿地质”和“矿床学”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和江苏省的“金属矿床”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自己还作为全校唯一的女性担任了江苏省地质科普教育委员会的委员,获得了全国地质科普教育的先进奖和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评估的特别奖。

  徐咏雪老师不仅在教学上严谨负责,而且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们。有一次,我们从野外实习回校,学校派来接我们的是前苏联产的卡斯59型敞篷货车,半途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没带雨具,全班同学只能站在车厢里,任凭大雨倾盆,淋成了落汤鸡,汽车仍在风雨中行驶。这时,不知哪位同学带头唱起了“勘探队之歌”,歌声伴着雨声一阵又一阵、一曲接一曲,唱出了青年学生不畏狂风暴雨的心情,这时同行的徐老师在驾驶室里已是坐立不安、心急如焚,担心雨水淋坏大家的身体,车到学校已是深夜,只见食堂的师傅已经准备好了热腾腾的姜汤,后一打听,才知是徐老师中途停车打电话向学校汇报要求准备的,当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真是不是母亲,胜似母亲,考虑的好周到啊!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天,天气晴朗,我们刚起床只见徐老师又带了班上的女同学来到了我们男生宿舍,帮助大家清洗昨晚淋湿的衣服、被子,一片浓浓的师生感情、同学友谊,让我至今还牢记在心间,难怪有的同学在去年聚会时还连声的称她为“妈”。

  四年学业即将完成,毕业前夕徐咏雪老师又像慈母似的在我的笔记上录下了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即退!”的鲁迅语,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在去年,徐老师又送我压箱条幅——“吞吐大气”四个大字,词简意长,鼓励我如何面对人生,受益匪浅,使我深深感到,她不仅过去是我的老师,更永远是我的老师。(执笔:吕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