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钻井队
文章来源:本站


      物探大队自己有钻机,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事情。因为随着区域物化探普查工作的展开,发现的异常或矿点需要深部查证,配备钻机既是生产的需要,也是大家的心愿,1967年,在领导的重视下,大队筹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台钻机。后来深部查证的任务越来越大,到1973年时,钻机已经发展到二台,型号也从原先的手把式300型转为瑞典产的600型油压钻机。为集中管理,大队由此专门成立了钻探分队,担任第一任分队长的就是后来成为第三地质大队副大队长的吕增明。我也有幸成为这个分队的一员,承担二号钻机的岩心地质编录。
   
      当时,周边省市根据物探异常查证,在宁、芜一带发现了不少铁矿和多金属矿床,尤其是在紧邻我省同属平原地区的上海金山张埝也发现了矽卡岩型含铜磁铁矿的存在,且所对应的M84航磁异常还呈NE~SW向向嘉兴、平湖一带展延,引起了省地质局的重视。根据上级指示,我们钻探分队近八十名职工于这年春天来到了浙北平原,开展了对重力、电法、磁法等综合异常的查证工作。    
    
      初到嘉兴,看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大家感到新鲜,好象换了一种气息,但在实际工作中,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山区工作的“爬山人”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平原地区的第四系粘土不仅分布广,且覆盖厚,薄者几十公尺,厚者可达二百五十余米,土质的粘性还极大,素有“晴天一把刀、雨天好似胶”之说,在这样的土层中钻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二百多米的第四系没有套管分隔,下部基岩就无法钻进,异常的查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下套管,钻进问题解决了,但由于地层的缩径,钻孔结束后的套管起拔又成了问题,为此我们曾经两次把近300米的套管永久丢在了地下。为了不忍心把这些管材无辜的抛弃在地下,大家采用了钻机处理事故时常用的“顶、打、扫、捞……”等办法,结果也是无效,最后不得不向省局汇报。当时省局主管部门也是不会轻易表态同意报废的,往往布置我们要采取其他措施想方设法取上来。为了这二个钻孔的套管起拔,我们折腾了几个月,正是用尽了十八般武艺,而且越搞越复杂,甚至打出了新孔,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省地质局最后也只能同意,但是有个条件——下不为例!“报废”二字好象一记闷棍,打得全分队职工抬不起头,因为在计划经济 年代,钢材需要指标,有钱也买不到啊!大家心中为此也产生了一个疙瘩,有人开玩笑的说,“铁矿没找到,反而把钢材埋在了地下”,感到脸上无光。

  为了攻克第四系地层中钻进的难题,大家没有泄气,而是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成立了“三结合”的攻关小组,并由新任的分队长刘锡才担任攻关组长,带领大家两次奔赴张埝,向兄弟省市的施工钻机学习第四系粘土层中的钻进方法和施工工艺。干技术出身的刘队长,在学校里学的是水文、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又在省水文地质大队工作了好几年,常年接触钻机生产,对钻探工艺和方法比较熟悉,在职工中享有一定威信。他带我们第一次去学来的是:在第四系地层中采用“正、反丝套管”来分隔粘土层。即把下入的套管,一头加工成正丝,而另一头采用反丝,起拔套管时,通过钻具的正方向转动与孔中的套管对接,让另一头的反丝脱扣,然后一根一根的取拔上来,结果起拔深部的套管时,因为上部的坍塌,还是不能全部拿上来,效果还不够理想;第二次重新去取经学来的是:“刮壁式”钻进工艺。“刮壁式”钻进机具是以无缝钢管为基础材料,底部安装镶合金的三翼钻头;中、上部错落镶焊两段三剖开的φ42钻杆,外形好似农村碾麦杆的磙砣,部件总长5~6m,钻动后既能向深部钻进,同时还能对周围孔壁起到刮壁、护壁作用,是专门对付第四系地层缩径的无岩心钻进工具。我们当场被这个外形好象上天火箭的钻具所吸引,问这问那,并请他们作了现场操作,询问了施工中的注意要点。细心的刘队长还亲自丈量了钻具的尺寸,了解了原材料的规格,当场把图纸画了出来,回到队上后立即请大队的修配厂进行加工。考虑到钻进时变换口径的需要,我们分别加工了φ171mm和φ130mm口径的钻具各一套,并及时运送到现场。
     
      为拿出一个稳妥的施工方案,地质组的同志还根据前两个钻孔的地质编录情况,对第四系地层进行了细分,即对0~50米段粘土,由于它们未经过成岩作用,且粘性较大,我们把它定为标准的第四系,采用大号钻具钻进,对这一地段要求一定要下入相应的套管进行分隔,以保证正常钻进;对50米以下直到基岩的区段,由于粘土层理显示清晰,且具一定硬化,似乎经过一定的成岩作用,把它划归为新三系,采用小号刮壁钻具钻进,此段可不下套管,而是在下步的钻进中需要定期采用钻具在孔中重复转动,不让泥质地层缩径:对基岩部分即根据岩石的硬度采用正常的合金或钢粒、钢砂钻进,但要抓紧时间,以防未下套管部位的缩径或坍塌。
     
      保护钻孔孔壁,离不开泥浆,我们还在冲洗液上大做文章,选用长兴的优质白泥作泥浆原料,通过搅动在孔壁上形成一层厚厚的泥浆皮,对钻孔的施工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为保证泥浆粘度,二号钻机的二班班长操樟云还就地取材用农田里的稻草当作测试泥浆粘度的工具,即取10公分长的单根稻草杆能在泥浆中直立时,说明粘度已经达到标准,可以把它放入泥浆池作冲洗液使用,大家把这个土办法称之为“操氏”测试法。

      由于各个分段施工工艺合理、方法对头,在试生产过程中,又按照学来的工作要领,把握住每个技术环节,如钻进的速度、孔内的压力、换径的窍门、泥浆的配比等,结果钻进相当顺利,达到了施工目的,对50米深度内的套管起拔也一步成功,赢得了大队领导的刮目相看,从此“刮壁式”钻进工艺在全分队进行了推广。
     
      钻进正常了,但生产运输又成了问题,因为平原水乡地区的运输全靠内河,大队供应科急我们所急,想我们所想,为我们在平湖造船厂定做了二艘适合内河运输、用柴油机作动力的小轮船,既能载人、又能拉货,每台钻机各配一艘,这给我们钻探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当时这只小轮船也成为我们钻探分队的“外交大使”,因为农村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有时驻地晚上出现了急病患者,我们就会义不容辞地用小轮船连夜把不相识的病人送到县城去医治,受到了他们欢迎。所以每当我们碰到最头痛的农作物损失赔偿时,一般都会得到地方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保证了我们钻探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四系复杂地层钻进难题的攻克,使全分队职工信心大增,也形成了一句口号,即“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高涨的热情使分队的领导也受到了感动,他们因势利导,借工业学大庆的东风,在两台钻机之间开展了“抓进度、讲质量、比安全”的劳动竞赛活动。为此,分队还成立了劳动竞赛考评小组,围绕“钻探效率、工作质量、生产安全、单位成本、团结互助”等五个方面制订了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规定一个季度考评一次;对评选出来的优胜机台,除精神鼓励以外,还给予一定的小小物质奖励,如发放印上红色“奖”字的汗衣、茶杯、毛巾等,以作纪念。尽管纪念品为一些小的日常用品,可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好的了,因为搞不好就要按上“搞物质刺激”,所以大家都把她当作一种“荣誉”来对待。
          
      钻机最怕搬家,但怕也要搬啊!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不请一个民工,自己人马全部出动,抬的抬、扛的扛、拉的拉、挑的挑,造就了一个热闹的劳动场面。技术人员也不例外,工人师傅背两根钻杆,他们力气小,就背一根;抬机器插不上手,就去滚柴油桶……;密切了劳动者之间的感情。钻机立塔是个危险活,要把17.5米高的铁塔通过一块块角铁、一层层平台在高空竖立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对犯有“恐高症”的人来讲更是碰也不敢碰,因为一不小心跌下来就是断骨伤筋,可我们的师傅们却是争着抢先,最后结果往往是党团员和正、副班长为主的生产骨干站在搭建的塔台上。高空作业时,他们既要负责自己那只铁腿的安装,又要顾及与左右相邻铁腿的连接;既要胆大,又要心细;既要力壮,又要灵巧,才能将一块块钢梁、角铁、拉手拼搭起来,穿上螺丝,让其固定。有时平原地区的风特别大,但他们只是系上保险带,继续在高空作业,下面的人即使喊叫,要他们下来,他们也不会听从,说是“上上下下浪费时间”。在这些能工巧匠的编织下,雄伟的铁塔终于拔地而起。
     
     劳动竞赛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全机台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的氛围。在正常钻进中,三个作业班组不再单一追求钻探进尺,而是争着抢做清孔、捞砂、锯钻头、测孔斜、丈量钻杆等辅助工作,以我的“慢”,保证全机台的“快”;即使到了交接班时间,也是按做到什么程度就交到什么程度,改变了以往等交班的习惯做法,从而提高了纯工作时间;机修师傅也是一样,做到了“后勤不后”,他们利用每周一天的安全活动日,作好泥浆泵和柴油机、发电机等设备的维修保养,不能因为我的疏忽出现机械事故,而影响钻探进度。由于大家牢牢把握着“宁愿慢,不能站”的钻探哲理,使得生产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劳动竞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消息传到大队,时任党委副书记、主管生产的刁汉三副大队长亲临现场调查,总结活动开展经验,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

      钻进工艺的改革,劳动竞赛的开展,使得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钻探生产
     
      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一个钻孔一般只要两个月的时间即可完成,从而大大加快了物探异常查证速度。五年中,我们先后在嘉兴、平湖、海宁、湖州、长兴、桐乡等地对11个异常进行了查证,施工钻孔20余个。记得在长兴对吕山异常进行钻探查证时,发现了含有铜、铅、锌的磁铁矿体存在,分队还把见矿的大红喜报贴到了省地质局食堂大厅里,表达了大家的心声;在长兴青草坞异常查证中,首次在我省发现了硅灰石矿,为兄弟单位上马地质勘查提供了信息,为此,三分队的职工还拿到了找矿奖;在海宁双山查证异常时,我们还见到了钻孔涌水现象,涌水高度可达几十公分,目前已引起地热专家的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钻探分队的同志用汗水换来的,我作为钻探分队的一个成员也感到骄傲。
     
     1977年,由于黄岩五部铅锌矿勘探会战的需要,钻探分队的全体同仁整体调到了台州地质大队,我也因此离开了自己参加地质工作的第一站——浙江省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当时,心情上都是恋恋不舍的,但大家都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即会战中决不给“娘家”丢脸!结果在12台钻机参加的勘探会战中,钻探分队过去的二台钻机靠平原地区造就的踏实作风、吃苦精神、过硬技术,各项成绩始终名列前矛,受到了一致好评,当上了会战指挥部的排头兵,不少同志也因此作为生产技术骨干调往其他单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八位同志先后提拔到地勘单位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源自:《浙江地勘》2008 年第6期 作者:吕明华

    
     吕明华校友,于1964年从我校放射性物探专业6058毕业。吕明华校友曾先后担任省第九地质大队副队长、党委书记,省隧道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省第一地质大队和省地矿建设总承包公司党委书记,曾获得地矿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8月退休。